发布日期:2023.05.05
书院资讯 四合分享 文章分享
解玺璋 | 心魂相连,铁生永在——写在“史铁生逝世十周年之际”+ 查看更多
解玺璋 | 心魂相连,铁生永在——写在“史铁生逝世十周年之际”
+ 查看更多
发布日期:2021-01-08 14:15
小编的话:北京的作家不少,但史铁生绝对是很特别的一位。他的《我与地坛》一书可谓传世经典,读来如泣如诉,让人泪目。昨天看到解玺璋老师的纪念文章,幸得解老师首肯,特此转发,以志纪念。
"十年生死两茫茫,但天地永隔而精神相通,斯人已逝而灵魂犹在"。
“写作之夜”编委会成为我们与铁生之间的一座桥梁。大家都是铁生亲密无间的朋友,自觉承担着向全社会介绍、传播铁生精神的使命。其中不乏在社会上有影响力、号召力的学者、作家、艺术家,他们发挥各自的专长,用他们的心智和灵性,呈现对铁生作品的多种解读,建构通向铁生精神世界的条条路径,收获铁生研究更深刻、更广阔的成果。十年来,我们筹划编撰出版了《生命》《极地之思》《史铁生说》《救赎的可能》和《铁生·铁生》(三卷本)等一系列图书,组织了数十场追思会、读书会、报告会……

铁生便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活在我们中间。我们读他的书,聚在一起畅谈读书的感受和体会。有时他也会加入进来,或者坐在角落里聆听我们的谈话,或者加入到讨论和争论中来。他是宽厚的、博大的,他不会嘲笑我们的浅薄,也不会拒绝我们的异见。他是暗夜中的一缕游魂,他的存在“使深不见底的黑暗慢慢地消散”,并引导我们“发现生命根本的处境,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,发现历史所不曾显现的奇异或者神秘的关联,从而,去看一个亘古不变的题目:我们心灵的前途,和我们生命的价值,终归是什么”。
今年是铁生逝世十周年,我们很早就开始筹划这次纪念活动。北京作协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,给予积极的支持。为配合纪念活动编撰的《铁生·铁生》,也在加紧赶制之中,岳建一、王克明、邢仪、庞沄、宗颖等几位主编和出版社编辑都倾尽全力,争分夺秒,加班加点,终于在追思会上把三本新书摆在每一位参会朋友的面前。此书三辑,分别为亲友、学友、文友各一辑;作者数十人,除了铁生的家人、亲属、同学、插友,文友中则汇集了老一辈的冯牧、邵燕祥、张守仁诸位先生,以及同辈的陈建功、王安忆、周国平、邓晓芒、何怀宏等知名作家和学人。他们或深情回忆,或寄托哀思,或追念缅怀,或品书论道,总之,都写出了对铁生的认识、理解、感悟和思索。
我们为这次追思会确定了一个主题,即“心魂相连,铁生永在”。十年生死两茫茫,但天地永隔而精神相通,斯人已逝而灵魂犹在。朋友们在会上的发言始终围绕这个中心点,并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史铁生的写作是如何超越空间、超越时间,超越自身肉体,而与无限深远、辽阔的精神世界相连接的。有人说:“铁生正是以精神无限向上的丰富、充盈,以深远温馨中的侠义,以超越命运的价值自觉,以神性为旨归,以心灵所及的宽广、深邃和高度,以虽然残缺却始终兀立人类精神高地的伟岸,确证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,确证个体、族群自我救赎的可能,确证自由、独立、差异、开放的意义空间,确证文化意义上的觉醒不可抗拒,确证复活汉语精神天空中的深远自由和博大创造有期,确证人类最伟大的精神事件——突出重围并且找回宇宙间中国文化最富创造、最具尊严、最负责任的位置有期。”
事实上,正是史铁生作品的深刻性,他对人的生命的终极性追问和思考,在社会的各个群体中引起了广泛、持久的关注。恰如邢仪震惊四座的那一问:史铁生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是什么?她的答案是“找回自己,回归内心”。我们都是迷失在物欲横流世界中的孩子,而内心里有什么?有灵魂,有精神,有神!铁生的写作就像是一股清流,一种精神力量,引领我们走出欲望的“红海”,走向灵魂的升华。十年来,我们追寻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种境界,而更为难得和令人欣慰的,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吸引到史铁生身边。这次追思会便有多位清华附中的老师和同学参与。这些在迷茫和困境中苦苦寻觅、挣扎的青年学子,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读出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,对爱情,对生命,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鼓舞他们拥抱生命,砥砺前行。
在这里,铁生与无数年轻的生命相聚,一个智者从此永生!
文章转载自“玺璋评论”微信公众号:xizhangpinglun
附:史铁生《我与地坛》一书介绍
以下的内容介绍引自“豆瓣读书”

人民文学出版社 / 2018-03
《我与地坛》是史铁生的经典散文集。2010年12月31日,史铁生离开,这本书问世。此后七年,这本书以每年近30万册的数量持续畅销。千千万万读者从《我与地坛》阅读史铁生,认识史铁生,怀念史铁生。
当年《我与地坛》发表的时候,韩少功说,即使今年没有任何文学作品,只要有《我与地坛》,就是文学的丰收年。《我与地坛》是史铁生送给所有人的无价的礼物。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,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,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,成为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。他的影响和贡献,远超于文学之上;他给予读者的,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,更是健康的精神、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。他走了,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。《我与地坛》是史铁生在讲他自己的故事,我们可以从中重新认识史铁生,深刻理解史铁生。

《我与地坛》节选
【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,实际就是地坛。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,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,很少被人记起。
地坛离我家很近。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。总之,只好认为这是缘分。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,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,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——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,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,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。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: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,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。
它等待我出生,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。四百多年里,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,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,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,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,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。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。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,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,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。那时,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,也越红。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,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,并看见自己的身影。
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,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。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。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:“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,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,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。”】

四合书院由几个喜欢老北京文化的朋友共同发起,希望营造一个有趣的文化空间,帮助自己、也帮助更多的人,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。书院坐落在北京老城核心区的一个四合院里,与故宫比邻,离景山咫尺。
从2021年起,四合书院的活动将以传统文化课程、非遗手工艺、文化讲座与沙龙为主。形式上,将兼顾线上与线下。
合作/场地租用,请联系“书小僮”

电话:010-84048242
网站:www.courtyardinstitute.com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中老胡同28号

分享到: